記者/攝影 黃少芬
(intro) 創意令生活增添色彩,但深具創作天份的人常給人過度敏感、情緒化的印象,不少出色的藝術家、詩人、編劇更有各類沈溺問題。拉法基金會總幹事葛琳卡博士本身是臨床心理學家,善於從聖經、心理學和醫學等不同層面探討情緒的成因與運作。
記: 記者
葛: 葛琳卡
記:為甚麼有些人特別有創意?
葛:其實每個人都有創作的天份,但能否發揮創意,則視乎一個人能否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敏銳。有些人輕易地就可以將感受描述出來,寫詩作畫,他們都是情感豐富的人。
記:為甚麼別具創意的人容易變得情緒化?
葛:有些人的情緒表達過份了,才給人情緒化的感覺,別人無法理解為甚麼這人時常有強烈的感受,覺得他們過度敏感。事實上,情緒健康的人也有很多感受,而不是某些人比別人特別多感受。人的情緒運作是這樣的,我們將感受作記憶儲存,由小到大,情感的記憶是用聯想的方式進行,而理性的記憶是以邏輯的方式進行,兩者不一樣。舉個例子,小時候被狗咬一口,大腦會把當時的情緒反應儲存下來;人大了,看見有毛的動物,也會驚慌,因為引發起小時候的情緒反應。聯想可能會有不準確和判斷有偏差的問題,因此導致人有過度的情緒反應。
記:為甚麼有創作才華的人不少有沈溺問題?
葛:他們因著過往的創傷,對普通一件事都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,甚至情緒失控,由此可見他們仍然未處理好以前的傷害。如果一個人遍體鱗傷,別人的一句話也會傷害他們,因為勾起了以前的回憶。正是這種創傷幫助他們創作,由於心靈特別敏感,有很強烈感受,於是寫出一個故事。別人對同一件事,沒有這麼大的感受,所以寫不出故事。如果他們得不到醫治,情緒會主控他們的生命和行為,所產生的痛苦無法抒緩,結果令自己沈溺毒品或賭博,或成了工作狂。
記:如果醫治了情緒問題,創作力會否受影響呢?
葛:不會失去創作的能力,經歷還存在,但能力可能會受影響,或許作品沒有以前那麼尖銳。
記:創意人如何維持平衡的心理健康?
葛:他們得明白情緒是神賜給人的禮物。他們一方面覺得感受是很重要的,知道沒有感受就做不到創作,同時又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有負面看法,不喜歡自己這麼情緒化,覺得很矛盾。他們應該接納自己,但又要反省為甚麼對某件事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,追溯自己的成長經歷,從而尋求神的醫治。得了醫治,對同一事件仍然會有感受,但不會過度強烈。一個人有敏感的表現,其實反映了在某方面心靈創傷還未得醫治。
記:教會在牧養工作上,讓創意人有自己的小組,還是把他們安排與其他人同組好呢?
葛:他們一個人參加全是理性組員的小組,如果沒有人明白他,他就會很不開心。所以較好的做法是,把兩類人安排在一個小組裡,人數均等。過度理性的人以為自己沒有創作力,其實是錯的,他們往往是過度使用防衛機制,對內在感受不敏銳,所以未能發展創作力,其實他們應該向感性的人學習情緒的表達。而感性的人也應該向理性的人學習多作分析,兩方人互相交流,彼此學習。
記:教會如何能成為接納創意人的群體?
葛:這與拉法基金會的使命有關。我們鼓勵教會與有情緒困擾的人同行,可以明白他們,若然不瞭解情緒的運作,便會有心無力,說很多安慰的話也沒半點幫助。我們與教會合作辦課程,讓更多人認識情緒,教會群體就能更彼此接納。
Comments